地纬招商网(www.zhongguozhaoshang.com)为大家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:
1、尚未形成区域之间的“聚合效应”
目前,在成都市武侯区,以簇桥、金花镇为中心,聚集形成了专门服务于制鞋企业的原材料供应、人员培训、信息咨询、货物配送、印刷包装以及鞋楦、鞋垫、鞋底生产等配套设施,产业集群已经初具规模,产业链初步形成。但在成都市周边的许多县城或者郊区,比如双流、崇州、温江、大邑、新都等,虽然有很多与制鞋相关的企业形成了区域聚集,但都是建立在共同利用区域内资源的基础上的聚集,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。这就会导致一种现象——各区域“各自为政”,缺乏相互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,没有从整体上产生以成都武侯区为轴心,辐射周边郊县的聚合效应。不仅如此,由于各个区域生产的产品同质化,产品附加值低,资本积累速度慢,自我发展能力弱,与东部沿海其他制鞋产业集群相比竞争力不强。
2、产业集群缺乏核心竞争力
2005年底,中国轻工业联合会、中国皮革协会授予成都市武侯区“中国女鞋之都”的荣誉称号。至此,我国制鞋行业“三州一都” 格局(我国制鞋工业主要集中在温州、广州、泉州、成都)正式形成。成都作为一个内陆城市,之所以能与温州、广州并列为全国三大女鞋生产基地,与其“高不成,低不就”的市场定位有关。温州女鞋的优势在于产量大,价格低,走大众化路线;广州女鞋则一直在款式上走在时尚前端;而成都女鞋却居于两者之间,取大众化偏时尚的定位,以性价比来取胜。表面上看起来,成都女鞋比较有竞争优势,但实际上,这种市场定位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会限制成都女鞋核心竞争力的打造。从最具代表性的武侯区鞋业集群的现状就可以看出端倪。由于市场定位的模糊性,企业在生产和制造各种款式女鞋时,会有意无意地模仿东部沿海地区的高端产品,不能形成自有品牌。此外,由于本土企业设计开发能力不足,不得不进行贴牌生产,产品附加值低,加之缺少像中东部地区的市场环境,产业集群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。
3、产业链偏短
成都制鞋产业集群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相比,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产业集中度较低、产品档次不高、知名品牌不多、企业大多处于传统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的转型阶段。具体表现在“一小、二多、三低”:“一小”即企业规模小;“二多”即企业产品来样生产多,模仿沿海款式多;“三低”即是企业投入低,产品创新程度低,管理水平低。由此可见,成都鞋业目前的产业链主要集中在制造过程,而在高端设计、品牌推广、宣传策划、职业教育、展销、中介咨询服务等环节比较薄弱。这说明,成都制鞋产业集群产业链偏短。
4、创新能力不足
对于成都这样的西部内陆城市来说,虽然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、社会和文化交汇中心,有着很好的地缘优势,但在形成产业集群的过程中,相比中东部地区来说,创新能力显得尤为薄弱。首先是其制鞋科研投入不足,产品的技术含量低,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;其次是其科技和管理人才缺失,消化和吸收国内外新技术,新成果的成功率低;再次是其制鞋行业进入门槛低,行业中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,一般都以贴牌生产为主,缺少自有品牌。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成都鞋业集群发展,攻克时艰的必由之路。
更多资讯内容请关注分析解读版块